金融海嘯的因應之道
2008-10-09╱經濟日報╱第04版╱金融海嘯狂撲台灣現場篇╱張安平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華爾街的八級地震,引發全世界的金融海嘯,全球從南到北,從東到西,所有國家無一倖免。而金融體系越是發達的國家,受影響程度越大。究其成因,不外下列六個因素:
一、長期低利率;二、房地產因低利率形成泡沫化;三、資本市場迷信資產證券化信用評等;四、利差交易(carry trade)盛行;五、華爾街只顧短期獲利,犧牲長期穩定;六、政府管理當局輕忽事情惡化的嚴重性,且未採取立即行動。
柯林頓政府在1999年通過「金融服務業現代化法案」,推翻1933年國會通過的Glass-Steagall法案,讓一般銀行亦可成立投資銀行,卻未用管理銀行的法令嚴格管理,是始作俑者。當時認為金融界會比法規更謹慎地管理自己的資產,完全忘掉了人性貪婪的力量。美國金融管理當局過去幾年來,也不願面對這個問題。「二房」問題早在2006年爆發,寶森早知道,法令已無法有效管理「二房」,他曾說「大象已經撐破了帳篷」。今年3月,貝爾斯登問題爆發,美國管理當局仍過於樂觀,沒有全面性對策。
很多人認為美國國會通過8,000億美元的紓困案,這個金融風暴可能就已經結束,或者最壞也已觸底。不過,全球主要股市毫不領情,星期一繼續大跌。事實上,美國政府不太可能在總統大選前有效運用完這筆錢,而須留待四個月後的新政府。歐洲金融業已開始另一個金融風暴,事實上歐洲的金融槓桿比美國更嚴重。亞洲的金融體系是否有問題,是值得我們探討的。從種種跡象看,這場風暴已延燒到台灣的門口,必須馬上面對。政府必須有全面性的計畫,為未來台灣金融界及經濟可能的影響未雨綢繆。現在已經發生的金融問題,歸納來看不外乎三個:
一、金融體系資本適足率不足,造成金融資產必須快速減損(de-leverage) 。事實上,歐、美金融界在過去12個月中,資本虧損已達近4,000億美金;二、金融體系流動性不夠,過去六個月中幾乎各國央行都在放寬貨幣政策;三、資產價值快速崩跌,包括股票、房地產。在過去12個月中,歐、美金融界的市值損失早已超過8,000億美元。
面對這些可能的問題,政府可以很快地採取以下幾個對策:
一、延後實施第10號公報及「巴塞爾資本協定」。歐盟高峰會已在10月4日達成協議,將要求歐盟會員放寬會計法規及嚴格金融規範等。如果台灣不往後延,相信第四季後不少公司的財報會很難看,造成投資者和市場信心的崩潰。二、中央銀行必須維持寬鬆的貨幣金融政策;三、政府要準備足夠的資金,在金融體系資本不夠時,可以馬上挹注;四、聯合亞洲各國在APEC架構下成立紓困基金。如所周知,法國已在歐盟提出紓困基金,韓國也提出同樣的想法。事實上,在這個危機中,與其所有國家被各個擊破,遠不如聯合多國用共同的力量去面對;五、要救台灣的股市。由政府邀集學者、證券專家共同協商,參考可投資公司的資產負債比率、週轉率、獲利率、每股盈餘等,訂定一個絕對的標準,買進合於標準的股票。這樣可清楚宣示政府認定的股市底部在那裡。
為什麼要救金融業?就像美國在紓困計畫提出後,很多人說不應該去救華爾街。但事實上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,最初就是由美國金融體系的崩潰開始的,最後造成美國經濟連續四、五年衰退、失業率走高,道瓊指數在25年後才慢慢爬到當時的高點。甚至有人說,大蕭條是因為有第二次世界大戰才結束的。
現在的政府不能只是描繪一個美好的未來,明年經濟比今年好已不可能。雖說政府已盡力做了很多事,但除了中央銀行調降存款準備率是有效的,其他多半是隔靴搔癢,或只能解決一時,而非根本的問題。有些做法或許不符合市場經濟,但純市場經濟已不足以應付實際問題了。就連出身投資銀行的寶森也說,單靠資本主義將是一條死路。現在政府要說,金融海嘯已經來了,政府的責任是儘量減少國家和老百姓的損失,必須經歷世界性獲利下滑的惡性循環調整,美景才會重現。如果台灣能度過這次全球性風暴,而沒有損失太大元氣的話(事實上,台灣上市公司的財務結構遠比亞洲金融風暴時好得多),反而是台灣的一個機會,可能購買世界性一流的資產,從而成為世界性的公司。現在已經不是講好聽話的時候了,而是要馬上做最壞的打算,與最好的準備。(作者是台泥副董事長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